研究方向
联系我们
学校地址: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
实验室地址:大连理工大学三束实验室4号楼
负极—磷化物纳米材料

金属磷化物的化学性质介于金属氮化物与金属锑化物之间,其因具有多电子轨道而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。相比常见的商业化负极材料,金属磷化物理论比容量高达2596 mAh·g-1(Li3P、Na3P、K3P),电压平台较低(Li/Li+,0.8 V和Na/Na+,0.4 V),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离子电池负极材料。然而,金属磷化物固有的合金化反应机制,导致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循环稳定性较差,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磷化物负极材料应用。针对磷化物纳米负极材料体膨胀严重,电子电导率低等瓶颈问题,本课题组利用热弧等离子体物理制备方法,结合磷化反应控制改性完成复杂结构多种磷化物纳米电极设计制造,为磷化物纳米活性材料高效储能及长效服役提供解决方案。如核壳型FeP2@C纳米负极材料在0.3 A g-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仍维持在1132 mAh g-1(图1)。这是因为碎化后的FeP2形成更小的晶粒,并保持明显的晶界,可以增加活性界面,缩短Li+扩散路径。此外,观察到FeP2一种特殊的渐进式锂化方法,即锂离子逐渐插入FeP2的晶格中以形成LinFeP2,然后转化为Li3P和Fe。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第一原理计算在本研究中验证了该过程,上述相关成果发表在Mater. Today Energy, 2020, 18, 100545,Applied Surface Science,2021, 550, 149247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。

图3.1.png

1. FeP2@C纳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[1] 

产业化成果:

经过多年探索,本课题组在磷化物纳米负极材料研究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,团队研发的新型纳米负极材料在1 C的电流密度下,容量可维持在800 mAh g-1以上,循环性能可维持500圈以上。如表1所示,相比较于其他常用商业负极,本课题组研发的磷化物纳米负极材料在容量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。此外,负极材料的成本问题也严重制约着负极材料的应用。现研发的磷化物纳米负极材料价格适中,可实现量产,产量可达100-200 g h-1,平均尺寸(BET法)≤100 nm数量级,量产设备连续运行时间≥8 h,产品纯度可达99.9%。目前已经与长城汽车(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)针对此款负极材料进行了联合中试,并达成了初步战略合作协议。此款负极有望应用于新能源电动汽车上。

表1. 商用负极材料与新型磷化物纳米负极材料性能对比表

表格.png

代表性论文与专利:

[1].    Liu J, Wu A, Tian R, et al. Progressive lithiation of FeP2 nanoparticles constrained inside the carbon shell[J]. Materials Today Energy2020, 18: 100545.

[2].    Liu J, Sun W, Ran Y, et al. Progressive lithiation mechanism of Sn4P3 nanosheets as anodes for Li-ion batteries[J]. Applied Surface Science2021, 550: 149247.

[3].    Liu J, Yao M, Wu A, et al. Inverse capacity growth and progressive lithiation of SnP-semifilled carbon nanotubes anodes[J]. Applied Surface Science, 2021, 568: 150844.

[4].    黄昊;张琳锋;张贵锋;吴爱民;于文华.三步法制备碳包覆二磷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,;ZL202110746225.1 [P]. 2022.04.12.(已授权)